明代尊崇佛教还是道教 明代尊崇佛教还是道教呢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代尊崇佛教还是道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代尊崇佛教还是道教的...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佛教色与相的区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佛教色与相的区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佛教中的“四相”指的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识境四相:[出金刚经论] 谓众生于此四法。不了虚***。而于心识之境。妄生邪见。执着取相。故名识境四相。
1、我相为众生于五阴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是名我相。(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若即若离者。谓计即阴是我。离阴是我也。我我所者。我即***名。我所即五阴也。)
2、人相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是人。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是名人相。
3、众生相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
4、寿者相谓众生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寿命。或长或短。是名寿者相。(一期者。谓从生至死也。)
意思如下:
二、受 是指感官接受***,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三种感受。
三、想 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 是思维,对其他之境,关贪嗔等之善恶,为一切心之作用;
有人问索达吉堪布:《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听过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把“即是”看成一个系词,意为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一种把“即”和“是”分开,“即”是动词,指离不开、跟随的意思,“是”则看成一个代词,意思是色离不开空,空离不开色。请教上师,您怎么看待这句话?
索达吉堪布答:“即是”,在藏文中,意思是“就是”。为什么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呢?因为色法的本体若真正去观察,除了空性以外别无其他;而空性的妙用,又可以显现出一切色法。
我们现在看到的任何一个色法,其本体就像水中的月亮,没有什么实质可言。水中的月亮,显现的当下就是空性,空性之中又可以显现,对它而言,有和无只不过是名词不同。修行到了最高境界时,现即是空,空即是现,这两者是无二无别的。并非它们以前是分开的,当你认识时才融入一体,它们本来就是如此,只不过我们众生被无明所蔽,不知道万法的本来面目。
观察自己的心也是这样:心正在显现时,它的本体是空性,因为本体是空性,才可以产生各种念头,否则就绝不可能产生。这涉及到中观或般若比较深的领域,只有通过修证,才能完全了知其甚深内涵。
马克思说:“辩证法在佛教中达到了很精细的程度。”。恩格斯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爱因斯坦在自传中说:“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是的话,我愿成为一名佛教徒。”。在现实中,不信佛教理论的人,基本都是不懂辩证法的人。信仰佛教理论的人,也基本是不懂辩证法的人。这就是佛教理论的现状和无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也必须要用辩证思维方式去解读,才能圆润无痕。
无色不空,无滞不通。
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不存在无条件的统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佛教色与相的区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佛教色与相的区别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