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和佛教 佛学形而上学

wasd8456 2023-12-31 24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形而上和佛教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形而上和佛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道统文化是什么?
  2. 中国哲学三大泰斗?

道统文化什么

形而上和佛教 佛学形而上学

道统'一词是由朱子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若只谓'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朱子语类》卷十九)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序》) 朱子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包括能用仪器监测到的细微物质,称为器,属于形而下。仪器无法监测到,看不见模不着的细微物质,称为道,属于形而上。我们粗略地把研究那些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称为道统文化。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儒、道、佛、医、武等众多传统文化辉煌灿烂,都在研究形而上者谓之道的物质变化规律,儒家研究的***道德、浩然正气其实就是社会意识场,道家研究的生命能源“气”当然是形而上者道,佛家的克服我执,破除无明,见性成佛就专门是研究意识的,医家中医是典型的道统文化,武学研究气血强壮身体等等,都有道统文化内涵,所以不要一提道统文化就认为只是道家的文化,那可是偏见啊!

中国哲学三大泰斗?

1、梁漱溟

梁漱溟(1893.10.18-1988.6.23),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2、金岳霖

金岳霖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融会中国哲学的精神,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中国哲学家。他创建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本体论和知识论。《论道》一书是他的本体论;《知识论》一书是他的知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论。

他的知识论是以他的本体论为基础的。这个哲学体系,不仅是近代的,而且也是民族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金岳霖走过的哲学之路及其创建的哲学体系,为研究中国哲学,推进和发展中国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熊十力

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哲学观点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中国和海外,《大英百科全书》称“熊十力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4、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省栖霞人,祖籍湖北省公安县,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牟宗三较多地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代表作有《心体与性体》《才性与玄理》《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之汇通》《现象与物自身》《佛性与般若》等。

5、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觉得有用点个赞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形而上和佛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形而上和佛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文章

东南亚中国佛教 东南亚国家佛教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东南亚中国佛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东南亚中国佛教的解答,让我们...

楞严经 2024-11-09 阅读0 评论0

佛教目如火 目火如炬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佛教目如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佛教目如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

楞严经 2024-11-09 阅读0 评论0

佛教折法 佛教折法罪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佛教折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佛教折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楞严经 2024-11-09 阅读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