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佛教心理学(佛教中的心理学)

wasd8456 2024-01-02 14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今天给各位分享西方佛教心理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佛教中的心理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佛教心理学:从意识到藏识,从对抗到看顾

西方的佛教心理学(佛教中的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将心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藏识。意识是积极的觉察,西方心理学称之为显意识。要培养正念的能量我们需要自己进行的所有活动保持觉察,真正地存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之中。

从字面理解:意识,简单地说,是人的较明显的认知世界的大脑心智活动。潜,是不露在表面的意思潜意识是不明显,不露在表面的大脑认知、思想等心智活动。

还有一个藏传佛教方法主要是想象一些视觉意象,比较适合艺术家。而赖特练的是“内观”,简单来说,就是追求“正念”,比较适合心理学家。内观要求你做自己的观察者,体察自己的情绪怎么回事儿,就好像一个心理学家在分析自己一样。

什么说“佛学其实是最彻底的心理学”?

1、佛教不是心理学。 第一点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心理学是以经验和统计为基础的。佛教纯粹是“经验”。有没有办法证伪它,所以这是不科学的。请注意,这是不科学的,不是伪科学。

2、“业”在心理学里成为潜意识。佛学心理学的理论并不是空洞的,它基于如何改善人类情绪、痛苦。佛学里说“苦”是比较多的。

3、佛***“我”认为是 这个法本来就是真理 就应该这样 只是我们迷了不懂需要智者来指导。

陈兵: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二心理学就是精神分析,第三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第四心理学是超个人心理学。这几种心理学与佛教中关于心识的分析、修行的体证共同点相当多。

单就接纳自我这一点而言,佛法的精神与心理学并不冲突。撇开宗教因素,单从佛学研究,推荐你看看《百法明门论》。我比较喜欢广超法师的《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当然,在这一问题上唯物与唯心的思想就出现分歧了,唯物思想认为:是心理科学证明了佛学的某些科学性,例如“因果”等;唯心思想认为:佛学的思想理论在先,心理学在起源发展过程中借力助行,例如佛学中的“加持”与心理学中的“加载”等。

心的现象,细分是很复杂的,不但起心动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是一下子就取得完成的形态,而且所起的心念的性质,又各有不同。佛法对于心理现象和思维规律的说明,最为详明,远超一般心理学之上。

佛学与科学心理学的关系 (1)心理学只能算佛教心理中最初级,心理学最多讲到“潜意识”,“潜意识”顶多只到佛学的第六识,第七识,佛学还谈第八识。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潜意识。佛教怎么看这个概念?佛教承认有“潜意识...

1、潜意识一般说来就是第七识意根,心意识在大乘佛教中多数情况下(特别是禅宗的典籍中)主要是说的第六识,也就是意识。两个识虽然都属于识,识就是了别的意思,也就是了别的主体我们称为识。但是两者的特性差距很大。

2、主意识是有逻辑思维能力的意识。潜意识则没有逻辑过程,我认为它就是直觉、本能。佛教讲舍弃自我,与现在心理学上讲的自我意识有点不同。

3、潜意识实际上应该是动物意识,与我们的灵魂无关。

4、心理学上的潜意识,是自己不能控制也不能自觉的,它蠢蠢欲动,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产生这么一个念头,而且还不断出现的现象。

5、佛教法相宗对人体意识的研究是登峰造极的,而法相宗所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心理学上的潜意识的一种。法相宗说人体有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

西方的佛教心理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佛教中的心理学、西方的佛教心理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相关文章

佛教花慢 佛教的一种花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佛教花慢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佛教花慢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佛经 2024-09-19 阅读0 评论0

英国佛教生死轮回 佛 生死轮回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英国佛教生死轮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英国佛教生死轮回的解答,让...

佛经 2024-09-19 阅读0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