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教佛教婆罗门教 苯教和婆罗门教

wasd8456 2024-04-17 21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苯教佛教婆罗门教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苯教佛教婆罗门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六千年前有没有远古佛教?
  2. 佛教为什么会分成大乘和小乘两种?

六千年前有没有古佛教?

苯教佛教婆罗门教 苯教和婆罗门教

标准答案是:没有。解答区一些人说“肯定有”,这显然是不准确的。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历史有2500年。按照汤用彤的考证,悉达多的年纪大概比我国的孔子大上70年左右。严格意义说,悉达多不是佛教创始人,而是学术团体的领袖。在古印度,比佛教更早很多年就有一些苦修的团体,被称之为沙门,他们教义与后来的佛教有些类似。而悉达多他是创造了沙门下面的一个学术思想派别,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仪规。

而且要注意,悉达多在世的时候,其本人有非常鲜明的去有神论思想,他对鬼神偶像的崇拜是藐视的,也反对世上有“灵识”〖即灵魂〗的存在。他也反对任何人把自己偶像化。

应该说,他的弟子才真正开始了“神道设教”,把悉达多神秘主义化和神圣化,抬高类似神的地位。这是佛教团体的开端,作用类似于基督教的保罗。

一些人说,某某佛经中说了,五六千年前有个什么什么世界,里面有什么什么佛。但是这些说法仅仅是“传说”,而传说是不足数的。任何得不到验证的说法,都只能算是个人***设,没有实际意义,哪怕它被记载在经文之中。毕竟***也是人写的。

还有一些朋友说,西藏象雄王国的苯教是佛教的源头,这个说法也不准确。在古印度僧侣到***之前,那儿是没有类似佛教的思想的。佛教传入***后,对原有教义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目的是壮大自身力量,为2000年后的“末日决战”做准备。所以它的很多地方都与发源地完全不一样了。藏传佛教吸收了苯教的一部分,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巫学的特征特别浓厚,强调的是对世俗权利的控制。

人类有一个明显的进化或者退化的过程和特征。

那就是说物化或者工具化的过程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的手、眼睛、耳朵、鼻子等等各种器官的使用,就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工具化过程。

因为工具有一个发展特点。那就是功用的独特性、功效性、精细化。他一定是越来越有用,有效的。

……

也就是说人体的器官一定是朝着有效和有用方向发展的。

反之,人的意识和心灵的作用就是越来越弱化的。因为它作用的对象不是具体的物质,而是虚无的,空灵的存在。

……

这就是用则进,不用则退。

以此说明古人在意识与心灵与自然的沟通方面是远远的强于现代人的。

佛教为什么会分成大乘小乘两种?

小乘渡己,大乘渡人。所以小乘没油水,因为他们一味苦修,不懂得包装自己,不主动发展信徒,所以就缺人供养。而大乘却是很有商业头脑,宣传***都可成佛且不需参研佛理,只要礼佛就能成佛,就能得佛庇佑。所以大乘信徒众多,香油钱赚的盆满钵满,众僧都很滋润。

个人认为,小乘教法与大乘教法是释尊创立佛教过程中的两个过程,也是禅定中能体会到的两个过程。

原始佛教继承于婆罗门教,又是对婆罗门教的一次革命。改变了婆罗门教根深蒂固的等级宿命论,即使是地位低下的吠舍和首陀罗等级也可以通过修行寂静涅槃,脱离轮回的宿命,达到圆满。

简单地说就是印度宗教版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地位低下的凡人也可以通过放弃我执(欲望),成为永远不受轮回痛苦和苦难不惑的佛。

小乘到大乘的转变过程

佛祖在发现经过痛苦的婆罗门教义的苦行修练后不能使自我得到解脱,他接受了牧羊女的施舍和供养,最终在菩提树下进入了禅定,达到了独觉和缘觉。

缘觉指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而观外缘而无师自悟者为独觉。

佛祖将修行的教义和心得传授给自己的***们,这批***被称为sa^vaka(舍罗婆迦),因闻佛祖教化之声而得道,也被称为声闻乘。

缘觉和声闻两乘就形成佛教最初的小乘教观,既完成个人破除“我执”(教义很泛泛)的修行。

由于释尊的法门,使得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修行得到正果,所以佛教无神论违背了婆罗门三神一体的主张,让梵天(创造神)、毗湿努(护持神)和湿婆(破坏神)成了摆设,遭到了等级森严的婆罗门贵族的强烈***,原始佛教的传播受到了压制。

释尊为了让佛教被更多人理解和参悟,改变了弘法的方式,逐渐由原来声闻为主传播方式改为注重信仰与实践,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讲究灵活开放慈悲平等普度众生、贴近生活的传播方式。

由“自觉”发展到“觉他”,以自我修行圆满为目的,转变为以救度一切众生为本怀。教义在小乘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显“中道实相、八识与如来藏,六度万行与菩萨道,一心本净,众生平等众生亦可成佛”等思想。

释迦摩尼密法的高深的教义和戒律改变为显法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实际修行的法门,强调不分出身、贵贱、种族、国家的众生性智平等,乃至众生均可往生极乐国土,既“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只因妄念执着不能证得”。

对于自身“破除妄念执着”又能觉他者,可直上菩萨果位,强调慈航普度的菩萨大愿,以佛教愿、行、智、悲四大法门化身四大菩萨(地藏普贤文殊观世音)来“亲身”宣法,大大加快了原始佛教的传播速度。

实现菩萨道修行和果位,“觉他”而普度众生这一过程,可以视为佛教大乘教义的创建过程,创立大乘三藏后,佛祖在生命(本体)的后期完成多次大乘法会的集结,大乘佛法使佛教教义更加圆满和包容。

小乘大乘的分化

佛祖涅槃之前,小乘论(缘觉、声闻)和大乘论(菩萨)并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弘法过程的两步。但婆罗门教等级概念对佛法的影响使小乘论的接受度比大乘论要好得多。

佛祖涅槃后,小乘声闻(听过佛祖讲经)的***和长老地位提高,被称为上座部。而广大受众群体被称为大众部。[_a***_]佛祖衣钵的小乘论地位高于大乘的大众部。原始佛教两大派系开始分裂,这一***称为佛教的“根本分裂”,也被称为“大天五事”(古印度五国)。

以长老为主的上座部主张维持原始佛教的传统教义,以青年和广大信徒为主的大众部主张改革创新。这两派都在古印度五国(五天竺国)传播。直到阿育王时代印度佛教进入全盛时期,才开始向外传播。

此时上座部已经分化成八九个派别,其中最大的一派名为“说一切有部”,“说一切有部”又有信仰大乘的“无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的“大寺上座部”。

大小乘佛教的传播

原始佛教无论是上座部还是大众部都是大小乘兼修,既度自我也度有缘人,信仰大乘的“无畏山寺上座部” 以向南斯里兰卡为中心。大寺上座部则南传进入东南亚,即行程今天东南亚信仰(越南除外)的小乘巴利语佛教。

佛灭400多年后, 马鸣,龙树等大乘高僧(菩萨地)出世,撰写了大量经典的大乘论著,从此大乘佛教盛极一时。大乘佛法超过小乘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流。

其中一支如来藏学派,吸收婆罗门教咒语、宗教仪规,神秘法器瑜伽训练等方法,创造了一套极富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成为密宗派的前身,也被称为菩萨(莲花生)密乘,传入***,又与藏地苯教融合,结合性力派“以欲止欲”观,形成今天的大乘藏传佛教。

以大乘唯识论为代表的显乘则东传入汉地,被称为汉传佛教(过程太复杂,不赘述),进而分化为汉地八宗法门。

总结

总而言之,原始佛教创立脱胎于婆罗门教,树立于小乘理论,弘扬于大乘教法,这是佛法由小到大,由单独到普及的一个过程,但是无论是最初的“根本分裂”,还是今天大家信仰的佛教,大乘与小乘教义都无法分割,他们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没有像伊教一样,逊尼派和什叶派那样水火不容。

所以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他作为大乘法师,不仅要到天竺去寻求大乘佛法奥义,而更是寻求上座部(大乘无畏山寺上座部)佛教的声闻乘(小乘佛法,佛祖口传)宝藏。

经过艰难跋涉和刻苦学习,终于得到了瑜伽行唯识学派(原始大乘)的真经:《瑜伽师地论》。

今天的汉地佛教经过大量的儒家道家文化的加入(掺杂过多的势利),早已形成了自身的佛学观,佛教纯洁的原始信仰的精髓反而在东南亚巴利语小乘。

来去是梦,成败皆空

祝各位吉祥康健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苯教佛教婆罗门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苯教佛教婆罗门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文章

佛教歌曲明星 佛教歌曲明星名单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佛教歌曲明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佛教歌曲明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

楞严咒 2024-09-08 阅读0 评论0

一句佛教禅语 一句佛教禅语怎么说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一句佛教禅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一句佛教禅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

楞严咒 2024-09-07 阅读0 评论0